close
撼動人心的倫理親情 ——讀《追風箏的孩子》
王素涼
書 名:「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作 者:卡勒德‧胡塞尼著
譯 者:李靜宜
出 版 者:木馬文化
《追風箏的孩子》寫1973年至2003年間阿富汗政權轉變所發生的親情小說,作家透過主角人物阿米爾的敘述,使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敘說阿米爾在十二歲那年發生了改變他一生的事情,由於小說採用真實歷史為背景,映襯出情節進展的合理性,使讀者讀完本書能留下沉思的回味。
鬥風箏大賽是阿富汗冬季古老的傳統活動,每年冬天喀布爾的各個區域都會舉辦鬥風箏比賽,孩子們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天參加比賽;鬥風箏比賽就是要把對手的風箏線割斷。當風箏線被割斷的時候,孩子們接著去追逐隨風浮沉的風箏,追到墜落的風箏就是最大的獎賞,可以將風箏展示在家裡供客人讚賞,所以追到風箏代表勝利的榮耀,每個孩子寧可忍受被風箏線割傷的痛楚也要去追風箏。
阿米爾在十二歲那年,參加家鄉的一場大規模的鬥風箏比賽,在父親的期盼下贏得比賽殊榮。當天,阿米爾和小他一歲的僕人朋友哈山繼續去追風箏,沒想到目睹了哈山被喜歡挑釁的鄰人阿塞夫強暴;阿米爾生性懦弱,未伸手援助,內心飽受自譴,轉而栽贓給哈山,要求父親趕走哈山。哈山逆來順受,獨自忍受損傷苦痛,仍然對阿米爾忠心耿耿。阿米爾卻也因此終身背負著謊言度日,痛苦難熬。二十多年後,阿米爾從美國再度回到阿富汗的家鄉,得知僕人朋友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此時哈山已經過世,留下兒子索拉博在孤兒院。阿米爾費盡千辛萬苦,和當年的阿塞夫打了一架,險些喪失性命,救回索拉博,至此才解除隱藏內心多年的陰影。小說字裡行間流露倫理親情,尤其在人物性格的刻畫更是撼動人心,本文將循故事情節解析主角人物阿米爾的人格衝突與行為改變的歷程。
一、家庭背景
(一)家族成員:阿米爾生長於單親家庭,諾大的豪宅裡居住著父親、他、和兩位僕人。和父親一起長大的僕人叫做阿里,和阿米爾一起長大的僕人叫做哈山,阿米爾和父親的生活起居都由阿里和哈山伺候。哈山是阿里的兒子,但事實上哈山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
(二)社會階層:阿米爾的父親生於重視血統的阿富汗,雖然沒有皇族血統,卻是當地富商,平日樂善好施,受到當地人士的敬重。母親是喀布爾最美麗、最值得敬重的淑女,在大學教授文學課程,並且是皇家後裔,屬於社會階級崇高的普什圖人,而阿里和哈山則屬於社會階層容易被歧視欺負的哈札拉人。
(三)父子關係:父親希望阿米爾像他那樣會踢足球會打獵,但是阿米爾只是會暈車會尿急,既不會踢球又不會打架,和父親迥然不同的個性讓他自慚形穢,父親也常懷疑阿米爾不是自己的兒子,看在阿米爾眼裡難過至極。
(四)家庭缺陷:阿米爾的父親終日忙於事業,疏於親子互動,母親難產過世,阿米爾難過自責,以為父親痛恨他害死母親,而父親對待小自己一歲的僕人好友哈山的態度也讓阿米爾心生嫉妒,所以經常作弄哈山。
二、衝突產生
(一)自責與威脅:阿米爾雖然一直和童年的玩伴哈山在一起追逐嬉戲,卻從沒把他當成朋友,只當是無聊時候的僕人朋友,被男生欺負時的打手,心情不佳時的欺負對象,儘管如此,哈山卻仍對他忠心耿耿不會背叛,阿米爾為行為感到自責。當他唸自己寫作的故事給哈山聽,哈山雖不識字卻在讚佩之餘,不經意提出高明的論點,也讓阿米爾倍感威脅。
(二)失望與落寞:父親身材高大威風,古道熱腸喜歡幫助別人,蓋孤兒院、拿錢給乞丐,可以和熊搏鬥,是喜好打抱不平的英雄人物,而阿米爾個性懦弱,小時候被男生欺負時,就由僕人朋友哈山替他抵擋,喜歡讀詩寫作卻不被父親讚賞,內心十分失望與落寞。
(三)痛苦與焦慮:哈山幫助阿米爾追風箏,路途中卻遇見鄰人前來搶奪風箏,哈山不幸被強暴;阿米爾目睹強暴過程卻因懦弱個性未伸手援助,罪惡感鬱積心中,只要看見哈山就產生痛苦的情緒。
三、防衛方式
(一)反向作用:哈山從痛苦情緒中產生自我防衛的行動,起先是為了試探哈山的忠誠度要哈山吃泥巴、要求父親更換僕人未能如願,憤而用石榴丟哈山,還將父親送給他的一只新手錶與一疊鈔票趁哈山出門時塞到他的墊褥下,再編謊言告知父親,嫁禍給哈山,期望父親因此趕走哈山。
(二)抽離逃避:趁著聯軍佔領阿富汗時,和父親逃離內亂的國土前往美國,希望藉著遠離家鄉可以沉溺內心的苦痛,將痛苦的記憶抽離腦海。
四、行為改變
(一)釋放衝突:阿富汗政權移轉後,國內動亂,阿米爾和父親逃往美國,兩人相依為命了二十多年,雖然逐漸明白父親對自己無怨無悔的關愛,但是自責與痛苦仍然埋藏在內心角落。直到父親過世後,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來電通知,阿米爾才鼓起勇氣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阿富汗,得知哈山為了堅守父親的家產,被兇殘的神學士槍殺,而哈山正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已步入中年的阿米爾衷心悔恨,答應拉辛汗找回哈山的兒子索拉博,而索拉博卻已落入當年的強暴犯阿塞夫手中。阿米爾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索拉博,無奈阿塞夫沒忘記當年的挑釁,決定以暴力打架解決索拉博問題。
(二)重建現場:阿米爾遇見阿塞夫,發現索拉博也被阿塞夫病態的行為所強暴,終於鼓起勇氣決定和阿塞夫打架,那也是阿米爾生平第一次和人打架。那一架打得阿米爾肋骨斷裂,體無完膚,昏迷了很多天才獲救,但是重新面對當年不敢面對的敵手,重新揮出當年不敢揮出的手臂,那隱藏心底角落的衝突終獲釋放,卸除了多年的心理防衛。
(三)昇華:事情經過多年後,阿米爾年紀增長,已能將鬱積胸中二十多年的苦痛與衝突能量轉為成熟,加上寫作有成所獲得的自我成就感,足以應付小時候未發展完成的心理焦慮,把當年對付哈山的反向行為當成是一種罪行,對於未能彌補的罪行移情到哈山的兒子索拉博身上,決心將索拉博帶往美國和自己一同居住,負起照顧養育的責任,其中雖歷經不能認養的繁瑣手續,仍然願意以當年哈山待他的「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誓言去努力,向移民局爭取人道簽證,對索拉博付出義無反顧的愛與照顧,一如當年哈山對他的付出。
五、 結語
《追風箏的孩子》書裡的阿米爾生長於單親家庭,和父親不同的性格造成親子關係疏離,家中的僕人朋友對他產生威脅感,阿米爾的內心衝突逐漸轉變成自我防衛,還好有父親的好友給了他贖罪的機會,誠如心理輔導安排重建現場治療,終能將內心苦痛情感昇華。
閱讀此書,有一氣呵成的暢快感,撰寫成功在於人物的人格刻畫深刻與親情洋溢是重要因素,作家透過各個人物的內心衝突安排出高潮情節,對應心理學的論點亦能從中發現人格形成之軌跡。除此之外,哈山和阿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貴情操與倫理秩序,確實教人動容與省思。而阿米爾成長後的行為表現與父親的行事作風非常相似,諸如對一路陪他尋找索拉博的司機法里,阿米爾為了表示感激,給了法里非常優厚的費用,並偷偷在枕頭下放了一疊鈔票濟助生活困苦的法里家人。有人邀請阿米爾協助進行醫院重設計畫活動時,阿米爾一口答應的性格和父親如出一轍,在在應證父親就是他的角色模仿與認同對象。
無疑的,孩子的人格在家庭中成長。讀《追風箏的孩子》,我們讀出一位十二歲的孩子成長至三十八歲的成年人,其人格成長的心路撼動人心,其倫理親情的流露有餘不盡。
《追風箏的孩子》是一本撼動人心的成人文學作品,也是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小說,原作者是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中文本由李靜宜翻譯,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05年九月出版。 轉貼自活水讀書會http://blog.udn.com/Lifespring/1815538
全站熱搜